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的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出海,大唐老式的硬帆船只不但载重小,而且只能在顺风时节远航,相比之下新式帆船的优势太大了,错过这次的机会不知道还要等多长时间才能再次买到这样的船。
海贸的巨利就摆在眼前,他不想错过发财的机会。
于是他咬牙花二十万贯买下了两艘三千吨排量的风帆商船。
和军用的舰船相比,这些个头更大的商船虽然速度要慢上很多,但好在也能逆风航行,而且它们是专门按照商船的需要设计的,性价比要比买专业的舰船性价比高多了,运气好的话跑个两三趟远航就能回本。
冯盎对于海贸的热情提醒了李元喆,是时候开始正式的海上贸易了。
不过海军还在组建之中,没有能力为大唐的商船队护航,海上的海盗多如牛毛,没有足够的力量远航就是件风险极高的事情。
没有远航的能力就先跑跑东南亚。
中南半岛自古就是个大粮仓,出产的大量粮食正是大唐所急需的,在高产作物没有在大唐普及开来前,从这里向大唐输送粮食也是个不错的生意。
不只是南洋近海,北面的高句丽、新罗、百济和倭国也有不小的市场,大唐的商品在这些地方可是抢手货。
倭国与大唐贸易很早便被李元喆垄断,琉球成为了两国之间的商业中转站,李元喆也因此每年都能赚取几万贯的利润。
每年几万贯的利润听着不少,但那是对当年的落魄齐王而言的,让齐王能衣食无忧,并有钱去壮大自己的保卫力量。
如今李元喆已经坐稳了皇位,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小打小闹的对倭贸易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了,大力开发倭国这个海外市场已经被他提上日程。
相比经济一项窘迫的倭国,高句丽无疑是更加理想的贸易伙伴。
高句丽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前隋三征高句丽留下的创伤恢复了很多,整体的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局势相对稳定,那些高句丽贵族和富人又十分推崇大唐的商品,关键是这些人很有钱,对民间的压榨让高句丽中上层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与其留着这些财富转化成未来抵抗大唐的力量,不如用经济手段把这些财富弄到大唐来。
至于新罗和百济……话说新罗婢和百济的矿产也是极有价值的……
说做就做,安排好岭南的事情,李元喆启程到此行的最后一站——崖州。
在当地搞完基建之后,他便动身北上。
回城的时候他前半程走的是海路,在杭州上岸之后就让当地的官府组织丝绸、皮货、茶叶、铁器等货源,由琉球水军当作向导和护卫启程前往倭国。
这次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组织起了一支总吨位在两万吨左右的船队往倭国大量运输商品。
李元喆安排好去倭国的船队后又组织起了一批当地的人员跟在自己身后开始修路。
一路经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淮南道、山南东道,最后回到长安时已经是八月了。